作为一名从基层锻炼成长起来的项目总工,责任和担当已经成为马雪亮身上的一个标签,熟知他的人都说和他一起工作“心里有底”。
在国内铁路建设一线,马雪亮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面对呼准铁路增二线天窗点内300余组接触网软横跨更换,他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优化施工方案,以精湛技术确保顺利开通;在新建济郑高铁引入既有高铁的I级施工中,他制定了“毫米级”接触网精调技术方案,实现42#道岔拨接提前开通,顺利接入徐兰高铁。
在海外雅万高铁建设中,马雪亮面对同印尼方站前单位接口多、标准不统一、语言沟通难等情况,迅速成立四电接口专项小组,全线排查涉及站前单位的预留基础、槽道、过轨管、锯齿孔、电缆井等外部接口问题。他组织编写了汉印尼双语版《专业接口工程作业指导书》,从各专业接口对接的工序流程、技术参数、质量卡控点、质量验收标准等方面,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并派专人现场技术指导,顺利推动接口工作圆满完成,验收合格率达到100%。针对跨国物资调配、系统联调等重大难题,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简统化”接触网装备完美落地,为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做出积极贡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铁技术的硬核实力。
“擅钻研、重创新,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单位受损。”这是大家对马雪亮的评价。作为该项目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实干创新,不断奋力向前。
郑州万滩黄河公铁大桥是济郑高铁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涉及结构复杂、专业多、标准高等高铁“四电”工程特点,马雪亮针对各专业的接口、重难点位置等施工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研究,提出接触网偏心下锚棘轮框架、电力电缆敷设等系列合理化建议。经过现场安装检验,从根源上解决了接口影响施工、绝缘距离不足等问题,确保济郑高铁公铁共建黄河特大桥电力及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一次成优。
马雪亮坚持以实干求创新,主导的《高速铁路公铁共建特大桥电力及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及接口技术研究》《印尼雅万高铁电力及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管理与技术研究》两项科研课题,解决了工程项目一系列施工难题;申报的《雅万高铁助力中国高铁标准走向世界》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果”一等奖,为海外高铁项目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提出的《优化济郑铁路后吴旺变电所供电线方案》《关于绝缘管型母线应用》等合理化建议,在多个工程项目广泛推广运用。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建成了多少工程,更在于培养了多少人才。”这是马雪亮始终坚持培育新人的理念。在总工程师的岗位上,他逐渐形成一套颇有心得的人才培养办法:首先是“分层培”制度,为技术人员开展“高铁第一课”,系统讲解四电基础知识;为技术骨干开设“国际工程特训营”,强化英语、印尼语能力和国际标准认知;为管理人员提供“跨文化沟通”专项培训。其次注重“实战练兵”机制,将工程项目划分为多个工区,让年轻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负责技术管理工作,在实战中快速成长。通过“传帮带”,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286人次,先后培养徒弟28名,其中19人成长为工程师,7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在钢铁巨龙驰骋的万里铁道线上,在“一带一路”绘制的宏伟蓝图中,马雪亮以十八载春秋为墨、以匠心为笔,将中国技术的高度与温度镌刻在每一寸延伸的铁轨之上。
(劳动午报记者 余翠平 通讯员 史东亮 武玉传)
宝尚配资-山西股票配资-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全国前三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