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建林 李彦斌
今年清明节,长眠在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的抗日“特等杀敌英雄”马应元烈士,迎来30位昔日的战友,他们大多是1938年到1944年间牺牲的。
那段时间,八路军总司令部等机关曾经历周折驻扎多地,其中在太行山区的武乡驻扎时间最长、进驻次数最多,曾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孕育了“小米加步枪”的抗战传奇。
据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在武乡大大小小的战斗发生过6000多次,牺牲的八路军烈士有5400多人,加上民兵、游击队员和群众,牺牲者有2万余人。
2014年,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武乡人马应元是其中唯一的太行区民兵英雄烈士。
“1944年农历腊月二十四,马应元在本村突围战斗中落入敌手。烙铁烫、灌辣椒水、上老虎凳……日军宪兵队对马应元使尽酷刑,还抓来他的母亲妻子劝降,均遭拒绝。1945年农历正月初九深夜,马应元被秘密杀害后投入水井中,年仅24岁。”武乡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温海明对那段历史非常熟悉。
马应元,1921年出生在武乡县马家庄村一个贫困家庭,放羊打猎的日子,造就了他宁折不屈的倔强性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山西各地的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各种形式的群众救亡团体,发展抗日救亡运动。其中,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青救会)在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抗战工作,发动农村青年参军、支前,组织青年学习文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及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等方面,都作出很大贡献。
1938年,马应元参加青救会,1940年参加抗日游击小组,秋季加入民兵组织,配合八路军打游击。在著名的长乐村战斗中,他曾为部队带路送信,转运战利品。
1942年,马应元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村里的民兵指导员。在反击日、伪军“清剿”和“蚕食”的斗争中,他带领马家庄民兵队,搞侦察、报敌情、捉“舌头”、除汉奸、缴武器、截物资,曾多次从段村镇大据点夺回被日军抢走的耕牛、羊群和粮食、蔬菜等。在与敌人长期斗争中,马应元练就了娴熟的枪法。
“有一次,为破坏敌人的电话线,马应元双手举枪,打断4根电线,民兵们叫他神枪手。”温海明说。
1943年,马应元任蟠(龙)武(乡)线飞行射击爆炸组组长。在浊漳河两岸,他带领飞行射击爆炸组运用“麻雀”战术歼灭小股敌人,配合八路军夜袭段村敌据点,又用“地雷加冷枪”等游击战术,打了多场胜仗。7月反“扫荡”中,马应元的飞行射击爆炸组在蟠武公路上布雷13处,炸死炸伤日军90余人,缴获步枪11支,子弹500多发。
因领导马家庄民兵飞行射击爆炸组封锁蟠武公路,马应元荣获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飞行射击爆炸英雄”称号。1944年11月,马应元在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上,被授予 “民兵杀敌英雄”称号。
“飞行射击爆炸指的是马应元他们像燕子一样从这山飞到那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温海明解释道。
1946年,在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上,马应元被追认为“特等杀敌英雄”。
2014年,武乡县修建了八路军烈士陵园,马应元等2340名烈士分批集中安葬至烈士陵园。他们中最大的45岁,最小的仅有12岁。
2019年以来,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里有56名武乡籍以外的烈士,找到了亲人。今年集中安葬的30名烈士中,有13名是武乡籍的有名烈士,还有17名是无名烈士。
目前,还有不少无名烈士长眠在大山深处。由于信息缺失,要在乡野山间找到他们当年埋葬的位置十分困难。“线索再少也要找,找不到名字就找家乡,找不到家乡就找他们的战友。我们会一直找下去,让我们的后代知道,今天和平繁荣的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武乡县八路军烈士陵园主任刘晓维说。
宝尚配资-山西股票配资-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全国前三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