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有这么一个国家,国内几乎没人做避孕措施,大家生孩子完全不控制, 现在这个国家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因为这种对生育毫无限制的情况,它还 被外界叫做 “全球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可人口多了,不仅没让生活水平提上去,还让整个国家变得越来越穷,很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多孩子,吃饭、上学都成问题, 有些人明知道养不起,还是继续生,结果陷入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死循环。
政府虽然试图推计划生育,但效果不大,经济、教育、医疗都跟不上,年轻人一代比一代更辛苦, 这是哪个国家,都经历了什么?
管你生不生,教会说了算
展开剩余91%这个东南亚小国就是 菲律宾,可要搞清楚菲律宾这个国家,得明白一点: 天主教会在这里有多大影响力。
全国超过80%的人都是天主教徒,孩子从小在教堂里长大,很多人宁可听神父的,也不听总统的,这种深植人心的宗教影响,直接控制了当地人的思想和行为,也成了政策改革最大的障碍。
2012年,政府想推动一部《生殖健康法》,主要内容是 普及性教育、免费发放避孕套、推广计划生育,这在大多数国家都是常规做法,但在菲律宾却成了引爆社会争议的大事。
天主教会强烈反对,指责政府“反人类、反生命”,在马尼拉发动大规模抗议,50万人上街游行,高举圣母像阻断交通,场面一度失控。
教会的立场非常明确: 避孕等于鼓励堕胎,堕胎等于杀人,部分教会领袖甚至公开警告议员,如果谁支持法案,就要将谁逐出教会。
毕竟在一个宗教地位高于一切的社会,被逐出教会几乎等于政治死亡,也正是因此, 这部法律整整拖了两年,到2014年才勉强通过。
但通过不代表能执行,现在菲律宾全国还有17个省根本不落实这部法律,原因很简单: 地方官员怕教会,宁可违背国家法律,也不敢得罪神父,一纸法律,在教堂门口就失去了效力。
这个局面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数据显示,全国63%的育龄女性从没用过任何现代避孕方式,农村女性情况更糟, 有78%的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避孕。
同时,半数青少年认为使用避孕措施是不道德的,这种观念让年轻人被困在无知和恐惧中,陷入恶性循环。
要知道,堕胎在菲律宾也是非法的,离婚也不被允许, 一边不让避孕,一边禁止堕胎和离婚,最终只 逼得很多女性走上非法堕胎的道路。
根据统计, 菲律宾每年大约有126万起非法堕胎案例,其中40%发生在未满20岁的女孩身上,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真实而无助的年轻生命。
这并不是天灾,而是政策失败和观念落后的结果,一个国家如果让宗教影响压过法律和教育,那么不光是年轻人,整个社会都会被拖进黑暗的深坑里。
没有地的人,只能听天由命
在菲律宾,教会的权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其实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菲律宾的贫困与土地问题是关键,而这些问题的根源 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埋下了。
对于很多菲律宾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民众来说,教会提供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几乎是他们唯一能抓住的“希望”,而这种贫困的状况,正是历史上多次不公的土地分配所导致的。
要理解这一切,必须从西班牙的殖民开始说起, 过去西班牙人统治菲律宾超过三百年,在这期间他们和教会联手,掌握了大部分的土地资源。
最肥沃的土地都被教会和西班牙贵族占据,菲律宾的农民几乎没有土地可耕种,想种地就得交租,而土地上种的不是他们自己需要的作物,而是 为了满足西班牙的需求,比如甘蔗和烟草。
这种压迫性制度,导致了农民无法自主生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直到西班牙统治结束,美国开始接管菲律宾, 美国推行的“土地自由买卖”政策,看似提高了土地流动性,实际上却变相地加剧了土地的集中。
国内富有的地主和新兴的权贵阶层,利用资金优势,大量收购土地,而贫困的农民没有资源,只能把自己最后的一点土地卖掉,这使得菲律宾的土地问题进一步恶化,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1946年菲律宾“独立”时,土地的分配已经不公平至极, 全国5%的大地主掌控了80%的耕地,而大部分农民却是一无所有,完全成了无地可耕的贫困者。
这些没有土地的农民没别的地方可去,只能带着家里人往城市里挤,最后就形成了现在的贫民窟。
就像马尼拉的汤都区, 每平方公里的地方竟然要住七万人,周围的环境特别差,垃圾和污水到处都是,没地方清理,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简陋的铁皮屋和木板屋,一间挨着一间堆在一起,这就是他们在城市里的家。
在这种贫困、无望的环境中,孩子几乎成了生存的“资源”, 每多一个孩子,意味着家庭可能会多一个收入来源,多一个可以外出打工、寄钱回家的机会。
而当教会告诉这些穷人,“孩子是上帝的恩赐”,并且鼓励多生孩子时,很多贫困家庭没有理由不信,对他们来说, 信仰成为了唯一能依靠的力量,教会的教义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保障。
贫穷成了制度化的生意
但是最要命的,还是菲律宾那把贫穷本身变成了一套国家运转的“制度”,而这背后的操盘手就是美国。
从殖民时代开始,美国就给菲律宾设计了一整套经济和社会结构, 看起来像是“现代化改造”,实际上是按他们的需要定制出来的。
美国引进了西式教育体系,却并没有大力培养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而是集中培训护士、保姆、海员、文员, 目的就是把菲律宾“训练”成了一个专门为全球服务、为发达国家打工的人力仓库。
美国并不希望菲律宾发展出自己的工业能力,只要它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便宜、听话、合格的劳动者就够了,就这样,一个“人力输出国家”的模式被彻底固化了下来。
这种制度一路延续到今天, 菲律宾的工业极其薄弱,只能提供12%左右的就业岗位,剩下的年轻人找不到制造业的工作,只能涌进服务业、外包公司,或者直接出国,而出国打工就成了成千上万菲律宾人的唯一出路。
可政府并没有强烈的动力去改变现状, 因为打工者每年从海外汇款回国,金额高达300多亿美元,这几乎成了国家财政的命脉。
这笔钱来得稳定、见效快,政府靠它稳住汇率、补贴赤字、拖住民怨,为了这笔钱,政府反而更愿意维持现状,不去碰那些麻烦的产业升级、技术革新问题。
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 人口越多,劳动力越便宜,出国也越容易,而出国的人越多,汇款越多,国家就越依赖,到最后,年轻人几乎都抱着“长大就出国”的信念成长,留在本国发展反而成了“失败者”的标签。
而且菲律宾政府还常常表扬这些海外劳工,说他们是“国家的英雄”,听上去很感人,实际上很残酷, 真正健康的社会,是能让人民在本国安心工作、安居乐业,而不是靠数百万离乡背井的劳工来支撑整个国家。
菲律宾的贫穷不是天然注定的,而是一步步被设计、被加固的,如果不拆掉这个制度牢笼,国家永远只能在外漂泊的汇款里苟延残喘。
信息来源
发布于:辽宁省宝尚配资-山西股票配资-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全国前三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