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印度网友在全球问答网站Quora上抛出了一个问题:
印度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丰富的劳动力,并且最近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深受欧美国家的青睐,为什么中国的投资者却似乎正在放弃这块“摆在眼前的蛋糕”?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核心矛盾,即印度的巨大潜力和外国投资的实际犹豫。
一位韩国网友的回答揭开了冰山一角。
他指出,去印度投资设厂,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印度方面常常要求,不仅是成品的组装厂要建在本地,还必须将整个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零件工厂,全部搬迁到印度
展开剩余70%手机行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要求看似是在为本国谋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异于一场豪赌。
它意味着企业需要放弃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供应链,将所有鸡蛋都放进印度这一个篮子里,承担着极高的沉没成本和运营风险。
这种“要么全来,要么别来”的姿态,与其说是招商引资,不如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产业移植,其背后隐藏的控制欲和不安全感,足以让任何精明的资本望而却步。
法国和日本网友的看法直指营商环境的核心——信任 。一位在印度经商23年的法国高管感叹,自己至今仍处于“学习阶段”。
这句无奈的自嘲背后,是印度商业环境中层出不穷的制裁手段和变幻莫测的政策风险。
而日本网友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人的字典里,“双赢”就是“印度赢两次”
他们既想要外国的技术和资本,又不愿意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赚钱、占有份额,总想把所有好处都独吞
这种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的做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便面对比东南亚更廉价的劳动力,也不愿前往印度的根本原因之一。
商业合作的基石是契约精神和稳定预期。
如果投资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合作方总想着如何“关门打狗”,那么所谓的优惠政策就如同海市蜃楼,毫无吸引力可言,这让投资者感到极度不安
一位英国网友的回答打破了“人口众多等于市场庞大”的美好幻想。
他提到,印度虽然人口基数巨大,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消费能力的灰色地带,无法真正带动市场。
因此,真正具备消费能力的有效市场,其实比想象中要小得多。
这戳破了许多投资者对于印度“十亿级市场”的迷思
一个国家的市场潜力,最终要看其国民的实际购买力。
如果大部分人口仅能维持温饱,而无法成为工业产品的消费者,那么庞大的人口就只是一个数字,无法转化为真实的商业利润
对于依赖规模效应的现代制造业而言,这种有效市场的萎缩是致命的。
发布于:福建省宝尚配资-山西股票配资-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全国前三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